河北单招语文考试中,文学文化常识是每年单招语文必考的内容,分值占比不少。文学常识内容多,涉及面广,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。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,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,比如7月、8月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(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),9月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史、10月记忆外国文学史,11月记忆文化常识,12月再进行第二轮的复习,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,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,再记忆新的内容,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,一直到单招考试前,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。本文整理了河北单招语文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,赶快收藏背起来吧~
网课推荐:2026年河北单招网视频课
线下集训推荐:2026年河北单招网单招线下培训班
文学常识
(一)古典文学
1.春秋时期。
(1)《诗经》,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由孔子编辑。分风、雅、颂三个部分,使用赋、比、兴的手法。
(2)《论语》,记载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和行动,由孔子的弟子编纂。孔子,名丘,字仲尼,鲁国人,春秋时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(3)《左传》,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,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、军事、外交等事件,相传是左丘明所作。
2.战国时期。
(1)《庄子》,庄周及其弟子所作,道家学派著作。
(2)《孟子》,记录孟子的言行,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。孟子,名轲,字子舆,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。
(3)《荀子》,作者荀况,战国时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
(4)《韩非子》,韩非及后人所作,法家的作品。韩非,荀子的学生。
(5)《吕氏春秋》,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,是杂家的代表作,以儒家、道家思想为主,吸收墨家、法家等各家思想。
(6)《列子》,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作。
(7)《战国策》,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,作者不详,西汉刘向整理而成,共33篇。
(8)《楚辞》,西汉刘向收集屈原、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,共17篇。屈原,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,其代表作有《离骚》。
3.汉朝。
(1)贾谊,西汉政治家、文学家。
(2)《史记》,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历史。作者司马迁,字子长,西汉杰出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,继承父业任太史令。
(3)《汉书》,纪传体史书,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,后由班昭、班彪等完成。
(4)《孔雀东南飞》,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叙事诗,大约产生于汉代末,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的《玉台新咏》。
4.魏晋南北朝。
(1)曹操,字孟德,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。
(2)诸葛亮,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(3)曹植,字子建,诗人,曹操的第三子。
(4)《搜神记》,笔记体志怪小说,作者是东晋史学家、文学家干宝。
(5)陶渊明,东晋诗人,字元亮(一说名潜,字渊明),留存120多首诗,其中田园诗20多首,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。
(6)《水经注》,作者郦道元,《水经》是我国古代一部记河流、水道的书,郦道元为之作注。
(7)《后汉书》,南朝史学家范晔著,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合称“三史”。
(8)《木兰诗》,民间叙事诗,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。
(9)吴均,南朝人。主要作品《与朱元思书》。
5.唐朝。
(1)唐初文坛四杰: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。
(2)王之涣,诗人,他写的边塞诗最著名。
(3)孟浩然,擅长山水田园诗,与王维并称“王孟”。
(4)王昌龄,擅长七绝,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。
(5)王维,字摩诘,官至尚书右丞,故世人称“王右丞”,其诗有诗、画、音乐合一的特点。
(6)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。其诗想象丰富,感情奔放,形象雄奇,语言瑰丽活泼,擅长乐府和绝句,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。
(7)杜甫,字子美,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。曾任工部员外郎,后世称为“杜工部”。其诗感情真切,思想深刻,意境深沉,语言准确。
(8)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晚唐现实主义诗人。其诗深刻反映现实,反映民众疾苦,感情充沛,语言通俗,雅俗共赏。
(9)韩愈,字退之,世称韩昌黎,著名文学家、教育家。积极提倡古文运动,恢复古代朴实文风,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。
(10)柳宗元,字子厚,河东解州人。积极提倡古文运动,写出大量优秀散文、游记、寓言、诗歌等作品。
(11)杜牧,字牧之,号樊川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
(12)岑参,唐代边塞诗代表人物之一。
(13)刘禹锡,字梦得,著有《刘梦得文集》。
(14)崔灏,著名诗人。
6.宋朝。
(1)范仲淹,字希文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著有《范文正公集》。。
(2)欧阳修,字永叔,自号醉翁、六一居士,谥文忠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在散文、诗歌、史传编写、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。
(3)苏洵,字明允,号老泉,著作以史论、政论为主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并称“三苏”,著有《嘉祐集》。
(4)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北宋文坛领袖,诗、词、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。倡导诗文革新运动。著有《东坡全集》、《东坡志林》等。
(5)王安石,字介甫,晚号半山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因封荆国公,世称王荆公;谥号文,亦称王文公。提倡变法,倡导诗文革新运动。著有《王临川集》等。
(6)司马光,字君实,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。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。花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编年体史书《资治通鉴》。
(7)沈括,字存中,北宋政治家、科学家,所著《梦溪笔谈》是综合性学术专著。
(8)柳永,字耆卿,北宋婉约派词人。
(9)周敦颐,字茂叔,著名哲学家。
(10)李清照,女词人,号易安居士,山东济南人。在散文、诗词方面均有成就,后人辑有《漱玉集》。
(11)陆游,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人。南宋著名爱国诗人,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,存诗9 300多首。
(12)辛弃疾,字幼安,号稼轩,山东济南人,南宋著名爱国词人。
(13)文天祥,字宋瑞、履善,自号文山,庐陵人。南宋政治家、诗人,写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文,被俘不屈,壮烈殉难。著有《指南录》等。
(14)姜夔,南宋词人。
7.元明。
(1)关汉卿,号已斋叟,元代杂剧作家,写了60多种杂剧,现存18种。
(2)施耐庵,著有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《水浒》,是在民间传说、说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。
(3)罗贯中,所著《三国演义》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。
(4)吴承恩,在民间传说、杂剧和其他著作的基础上创作《西游记》,是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。
(5)冯梦龙,通俗小说作家,作品以所辑《警世通言》、《醒世恒言》、《喻世明言》最著名。
(6)张溥,明末文学家。
8.清朝。
(1)蒲松龄,字留仙、剑臣,号柳泉,代表作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(2)方苞,散文家,“桐城派”创始人。
(3)吴敬梓,所著《儒林外史》是我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。
(4)曹雪芹,名霑,字梦阮,号雪芹。“披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完成了《红楼梦》前80回,《红楼梦》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最高峰。
(5)全祖望,文学家、史学家。
(6)龚自珍,文学家、思想家。
(7)梁启超,字卓如,号任公,又号饮冰室主人,改良主义思想家、宣传家。
(8)刘鹗,所著《老残游记》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。
(二)现代文学
(1)鲁迅(1881~1936),周树人,浙江绍兴人,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,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。小说有《一件小事》、《社戏》、《孔乙己》、《故乡》、《祝福》、《药》、《狂人日记》、《阿Q正传》。散文有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、《藤野先生》、《范爱农》。杂文有《论雷峰塔的倒掉》、《记念刘和珍君》、《〈呐喊〉自序》、《文学和出汗》、《为了忘却的记念》、《拿来主义》等。鲁迅小说集有《彷徨》、《呐喊》,历史小说《故事新编》,散文《朝花夕拾》,散文诗《野草》,杂文集有《热风》、《坟》、《华盖集》、《华盖集续编》、《而已集》、《三闲集》、《二心集》、《南腔北调集》、《伪自由书》、《准风月谈》、《花边文学》、《且介亭杂文集》、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》、《且介亭杂文末编》、《集外集》、《集外集拾遗》。
(2)郭沫若,原名郭开贞,四川乐山人。历史学家、文字学家,杰出的作家、诗人和戏剧家。诗集有《女神》、《星空》等,历史剧有《棠棣之花》、《屈原》、《虎符》、《卓文君》、《武则天》、《蔡文姬》等,历史论文有《甲申三百年祭》。
(3)茅盾,原名沈德鸿,字雁冰,浙江桐乡人。小说有《腐蚀》、《霜叶红于二月花》、《子夜》、《林家铺子》、《春蚕》(与《秋收》、《残冬》合称《农村三部曲》)。
(4)叶圣陶,名绍钧,江苏苏州人。现代著名教育家、文学家。著有长篇小说《倪焕之》,童话集《稻草人》、《古代英雄的石像》。
(5)朱自清,字佩弦,浙江绍兴人。著名诗人、散文家。
(6)老舍,原名舒庆春,字舍予,北京人。现代著名作家、戏剧家。小说有《骆驼祥子》、《四世同堂》等,戏剧有《茶馆》、《龙须沟》等。
(7)夏衍,原名沈端先,浙江杭州人。著名戏剧家。主要剧本有《赛金花》、《上海屋檐下》,改编的电影有《林家铺子》、《祝福》、《春蚕》,优秀报告文学《包身工》。
(8)冰心,原名谢婉莹,福建福州人。现代著名女作家、儿童文学家。诗集有《繁星》、《春水》等,小说集有《南归》、《往事》等,散文集有《同情》、《冰心游记》等。
(9)巴金,原名李芾甘,四川人。主要作品有《爱情三部曲》(《雾》、《雨》、《电》)、《激流三部曲》(《家》、《春》、《秋》)。
(10)曹禺,原名万家宝,祖籍湖北。著名戏剧家。作品有《雷雨》、《日出》、《原野》、《北京人》等。
文体常识
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、类别。古代文体就语言形式而论,可分为韵文、骈文、散文三大类。韵文讲究押韵,如各朝代的诗歌;骈文和散文不讲究押韵,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讲平仄、对仗,散文没有这些讲究。我们讲古代散文,是广义概念的,凡韵文、骈文以外的文章,都可称为散文。
(一)诗
诗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。
1.古体诗。又称“古风”。包括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、乐府诗、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唐以前的文人诗和唐以后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。古体诗的特点:每首诗句数不限,押韵、对仗、平仄都比较自由,没有一定的限定。按每句的字数,可分为四言、五言、七言、杂言等四种。如《古诗十九首》、《观沧海》、《长恨歌》。
2.近体诗。又称“近体诗”、“格律诗”,是唐以后形成的一种诗体。每首诗的句数、字数、押韵、平仄、对仗均有严格的规定。按每句的字数,可分为五言、七言两种;按每首句数,可分为律诗、绝句、排律三种。
(1)律诗,每首八句,分首联、颔联、颈联和尾联。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;逢偶数句句末的字要押韵;每句中平仄相间,每联两句,平仄相对。按每句字数的不同,可分为五言律诗、七言律诗。如《春夜喜雨》、《山居秋暝》。
(2)绝句,每首四句,押韵、平仄与律诗相同,对仗则比较自由。按每句字数的不同,可分为五绝、七绝。如王维的《鸟鸣涧》和杜甫的《绝句》。
(3)排律,每首不少于十句的偶数句,押韵、平仄与律诗相同,除首尾两联外,中间各联都须对仗。
(二)词
词萌芽于隋唐之际,兴于晚唐、五代而极盛于宋。词初名曲、曲子、曲子词。简称“词”,又名乐府、近体乐府、乐章、琴趣,还被称作诗余、歌曲、长短句。曲调的名称如《菩萨蛮》、《蝶恋花》、《念奴娇》等叫做“词调”或“词牌”,按照词调作词称为“倚声”或“填词”。
按各词调字数的多少,又分别称为“小令”(58字以内)、“中调”(59字到90字)、“长调”(91字以上)。词中的段称为“片”或“阕”,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片、下片或上阕、下阕。
起初,词被视为“小道”、“艳科”,不登大雅之堂,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歌女们的曼吟低唱传到文人中间的。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较浪漫,在对酒当歌之际,为了佐欢遣兴、消愁解闷,漫笔偶成,自然多为描写男女情爱、留连光景之作。
正式宣布词的独立地位的是宋代李清照的《词论》,她挂出词“别是一家”的招牌。周邦彦是词艺的“集大成”者,周邦彦与柳永并称“周柳”,与南宋姜夔并称“周姜”。李清照生于南、北宋过渡时期,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,沈谦谓:“男中李后主,女中李易安”。
南宋以后,由于民族矛盾尖锐,爱国歌声始终回荡词坛,悲壮慷慨之调应运发展,把豪放词风提高到一个新层次。岳飞、张孝祥、陆游、辛弃疾、文天祥等,其中以辛弃疾的成就为最高,风格以雄深雅健、激昂慷慨为主,也有潇洒超逸、清丽妩媚的,与北宋苏轼并称“苏辛”。南宋时期还有许多杰出词人对婉约词风进一步开拓,姜夔的“清空”、“骚雅”,史达祖的“奇秀清逸”,吴文英的“如七宝楼台”,等等。
(三)散曲
散曲兴起于金元时期,最初主要在市井中间传唱,曾被称为“街市小令”,后来文人染指,大量创作,很快风靡流行,由北向南,成为元朝“一代之文学”。
散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。小令又名“叶儿”,是一种短小的单支小曲,如张养浩《双调·折桂令》[中秋]。套数也称“联套”、“散套”、“套曲”,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(少则两三支,多则不限)连缀组合起来的,除第一支曲子的曲调名要标在标题宫调名之后外,其他各支依次在正文中标出。
散曲的标题一般包括三部分,即宫调、曲调、曲题。如张可久的《中吕·卖花声》[四时乐兴]、乔吉的《越调·斗鹌鹑》[歌姬]等。
(四)赋
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里说:“铺才逦文,体物写志”是赋之特征。前四字指赋的形式,后四字指赋的内容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:“传曰:‘不歌而诵谓之赋。’”赋是一种不同于诗词,也不同于散文的文体,介于二者间。首先,赋体文学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讽谏,而且赋体文学一般都继承《诗经》传统,用序说明创作的目的;其次,赋体文学以对问为基本的结构形式。第三,赋体文学以铺陈排比为基本的描写手法。第四,赋体文学都追求宏丽温雅的审美风格。
赋成为一种文体,在汉代领一时风骚。至唐代韩愈、柳宗元发动“古文运动”,骈文逐渐失去正统地位。这对赋有一定冲击,但宋以后,赋依然是文人学士最喜欢的文体之一,主要是俳赋与文赋。
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:凡诗赋百六家,千三百一十八篇。其中宋玉之《风赋》、枚乘之《七发》、司马相如之《子虚赋》、东方朔之《答客难》、扬雄之《长杨赋》、班固之《两都赋》等等,无一不是传世佳作。
(五)散文
古代散文大致可分为历史散文、议论散文、杂记散文、应用散文四大类。
1.历史散文。①编年体:以年月为经,史实为纬,依时间顺序通贯起来的史书体裁。如《左传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。②纪传体: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。如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。③国别体:按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史书体裁。如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等。
2.诸子散文。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文化空前繁荣,出现了“诸子百家”的散文。诸子散文大体上属于议论文范围。如儒家的代表作有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;法家的代表作有《韩非子》;道家的代表作有《庄子》、《老子》;墨家的代表作有《墨子》;兵家的代表作有《孙子兵法》等。
3.议论散文。议论散文的特点是分析和说明事理,常见的形式有:①论:这种体裁的文章侧重于析理。如《过秦论》、《六国论》等。②说: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。如《师说》、《爱莲说》等。“论”和“说”的界限有时很难分得十分清楚,大体上说,内容较为庄重的,大多采用“论”;一些较接近文学性散文的,大多采用“说”。如《爱莲说》。③原:是推论事理的议论文,对某种理论、政治制度、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、探讨。如《原毁》、《原君》等。④寓言:古代寓言大多富有哲理性,一些著名作家常用寓言来代替抽象的议论,把要说的道理在寓言中形象地表现出来,从这个含义上说,寓言属于议论散文。如《察今》中的“刻舟求剑”、《庄子》中的“庖丁解牛”等。⑤书信:从应用范围而言,自然属于应用文,但按内容来说,古代属议论性质的书信占很大比重,所以也将其归于议论散文。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说》等。⑥赠序:赠序时赠人以言,从应用范围而言,也属于应用文,但古文中不少赠序从内容看属于议论文。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等。古文中还有不少序文也应归于议论文,如《伶官传序》等。⑦奏议:从应用范围说,也属于应用文,但从内容上看,它是臣子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,应属于议论文。常见的形式有疏、表、对策等。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、《出师表》等。
4.杂记散文。一般分为两类:一是山川景物人事记,如《岳阳楼记》。二是笔记文。以记事为主,篇幅短小,内容广泛,历史掌故、遗闻轶事、科学小品、文字考证等都可涉及,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等。
5.应用散文。书信、赠序、奏议就应用范围而言,属于应用文。古文中的“墓志铭”、“祭文”也属于此类。如《柳子厚墓志铭》、《祭妹文》等。
(六)戏曲
包括杂剧、传奇。
1.元杂剧。元杂剧是用北曲(北方的曲调)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,形成了歌唱、说白、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。元杂剧也称元曲,在文学史上与唐诗、宋词并称。当时著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,其中以马致远、关汉卿、郑光祖、白朴、王实甫最著名。如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、马致远的《汉宫秋》、郑光祖的《倩女离魂》、白朴的《墙头马上》、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。
在结构上,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。折,相当于现代戏中的“幕”。元杂剧中还有“楔子”,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,对故事的由来作简单的介绍,相当于“序幕”。
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:男角称末行,分正末、副末;女角称旦行,分正旦、副旦;净行,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,有男有女,分正净、副净;杂行,包括孤(官员)、孛老(老年人)、卜儿(老妇)、徕儿(小孩)、细酸(穷秀才)等。正末、正旦是主唱角色,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,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。
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、宾白、科范三部分组成。曲词以一人主唱的形式进行。宾白就是说白,包括对白和独白。科范或叫“科”、“介”,是关于动作、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,如“笑科”、“见科”、“把盏科”、“做掩泪科”、“内作起风科”等。此外,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,用以概括全剧思想,提出本剧剧名。例如“秉鉴持衡廉访法,感天动地窦娥冤”。末句是戏的全名,“窦娥冤”则是简名。
2.明清传奇。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,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。如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。
(七)小说
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当属清代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,此外还有施耐庵的《水浒传》、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和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。它们都是章回体小说。
文化常识
(一)人的称谓
直称姓名:大致有三种情况:①自称姓名或名。如“五步之内,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”,“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”。②用于介绍或作传。如“柳敬亭者,扬之泰州人”。③称所厌恶、轻视的人。如“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,贾余庆献谄于后”。
称字:古人幼时命名,成年(男20岁、女15岁)取字,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。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,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。如称屈平为屈原,司马迁为司马子长,陶渊明为陶元亮,韩愈为韩退之,柳宗元为柳子厚。
称号:号又叫别号、表号。名、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: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,后者由自己取定。号,一般只用于自称,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;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。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,李白号青莲居士,杜甫号少陵野老。
称谥号:古代王侯将相、高级官吏、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。如欧阳修谥号文忠,范仲淹为文正,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,则是一种“恶谥”。
称斋名: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。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,人们称其为杨诚斋;清代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、惜抱先生。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。
称籍贯: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,故人称孟襄阳;张九龄是曲江人,故人称张曲江;柳宗元是河东(今山西永济)人,故人称柳河东。
称郡望:韩愈虽系河内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,但因昌黎(今辽宁义县)韩氏为唐代望族,故韩愈常以“昌黎韩愈”自称,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。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,可他有时自己戏称“赵郡苏轼”、“苏赵郡”,就因为苏姓是赵郡的望族。
称官名: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,如称贾谊为贾太傅;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,被称为柳屯田;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,被称为苏学士。
称爵名:《训俭示康》中“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”,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,莱公是省称。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,世称王荆公。
称官地: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。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,世称韦苏州;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,世称柳柳州。
兼称:如《游褒禅山记》“四人者,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、安上纯父”,前两人兼称籍贯、姓名及字,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,再称名和字。
谦称:表示谦逊的态度,用于自称。如:愚、鄙、敝、卑、窃、臣、孤、寡、晚生、不才、不佞、不肖、老朽、妾、老衲、寡君等。
敬称: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,也叫“尊称”。敬称有令、尊、贤等。令,意思是美好,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,如令尊(对方父亲)、令堂(对方母亲)、令阃(对方妻子)、令兄(对方的哥哥)、令郎(对方的儿子)、令爱(对方的女儿),还有尊公、尊君、尊驾等。
贱称:表示轻慢、斥骂的态度。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今往而不反者,竖子也。”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小子无所畏,何敢助妇语!”
特殊称谓:①百姓的称谓。常见的有布衣、黔首、黎民、生民、庶民、黎庶、苍生、黎元、氓等。②职业的称谓。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,称呼时常在名前面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,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。如“庖丁”,“丁”是名,“庖”是厨师;“师旷”,“师”,意为乐师;“优孟”,是指名叫“孟”的艺人。
(二)古代职官
爵:即爵位、爵号,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。旧说周代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种爵位,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。
丞相: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,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。有时称相国,常与宰相通称,简称“相”。”
尚书: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。隋代始设六部,唐代确定六部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各部以尚书、侍郎为正副长官。
上卿:周代官制,天子及诸侯皆有卿,分上、中、下三等,最尊贵者谓“上卿”。
大将军:先秦、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。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,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。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。明、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,战后即废除。
军机大臣: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。一般由亲王、大学士、尚书、侍郎或京堂兼任,称为军机大臣。军机大臣少则三、四人,多则六、七人,被称为“枢臣”。清末,汉人只有左宗棠、张之洞、袁世凯等短时期任过军机大臣。
太尉: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。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,汉代称大司马。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。
上大夫:先秦官名,比卿低一等。
士大夫: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、地位的知识分子。
官职的任免升降:“三省六部”制出现以后,官员的升迁、任免由吏部掌管。官职的任免、升降常用词语有:①拜。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,如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中“于是辞相印不拜”。②除。拜官授职,如“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”(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)。③擢。提升官职,如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先王过举,擢之乎宾客之中,而立之乎群臣之上。”④迁。调动官职,包括升级、降级、平级转调三种情况。为易于区分,人们常在“迁”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,升级叫迁升、迁授、迁叙,降级叫迁削、迁谪、左迁,平级转调叫转迁、迁官、迁调,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。⑤谪。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。如《岳阳楼记》中“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”。⑥黜。“黜”与“罢、免、夺”都是免去官职。如《国语》:“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。”⑦去。解除职务,其中有辞职、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。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,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。⑧乞骸骨。年老了,请求辞职退休,如《张衡传》:“视事三年,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”
(三)天文历法
星宿:宿,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。
二十八宿: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,是古人为观测日、月、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,用来说明日、月、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。
分野: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,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、州互相对应,称作分野。
流火:流,下行;火,指大火星,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。
北斗:又称“北斗七星”,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(或勺形)的七颗亮星。
彗星袭月:彗星俗称扫帚星,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,按迷信的说法,是重大灾难的征兆。
白虹贯日:“虹”实际上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,又叫“晕”。出现虹,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,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。
运交华盖:华盖是星座名。旧时迷信,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,运气就不好。
月亮的别称:月亮是古诗文中最常见的被描写的对象。它的别称有:银钩、玉钩、玉弓、弓月、金轮、玉轮、银盘、玉盘、金镜、玉镜、银兔、玉兔、金蟾、银蟾、蟾宫、桂月、桂轮、桂宫、桂魄、广寒、清虚、望舒(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)、嫦娥、婵娟。
东曦:古代神话传说,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,驾着由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。东曦指初升的太阳。
牵牛织女:“牵牛”即牵牛星,又叫牛郎星,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,在银河东。“织女”即织女星,在银河西,与牵牛星相对。
银河:又名银汉、天河、天汉、星汉、云汉。
云气:古代迷信说法,龙起生云,虎啸生风,即所谓“云龙风虎”。又说真龙天子产生的地方,天空有异样云气,测望占卜的人能够看出。
农历:我国的一种传统历法,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,故称农历,又叫中历、夏历,俗称阴历。
二十四节气: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,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。
四时: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。农历以一、二、三月为春季,分别称作孟春、仲春、季春;以四、五、六月为夏季,分别称作孟夏、仲夏、季夏;秋季、冬季以此类推。
干支:天干地支的合称。天干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地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,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,古人以此作为年、月、日、时的序号,叫“干支纪法”。
纪年法: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。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。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。②年号纪年法。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。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,并以年号纪年。③干支纪年法。④年号干支兼用法。皇帝年号置前,干支列后。如《扬州慢》中“淳熙丙申”,“淳熙”为南宋孝宗赵昚(shèn)年号,“丙申”是干支纪年。
纪月法: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。①序数纪月法。如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:“德祜二年二月”;“是年夏五”,“五”就是五月。②地支纪月法。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,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“建”字。如杜甫《草堂即事》诗:“荒村建子月,独树老夫家。”“建子月”按周朝纪月法,指农历十一月。③时节纪月法。如《古诗十九首》:“孟冬寒气至,北风何惨栗。”“孟冬”代农历十月。
纪日法: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。①序数纪日法。②干支纪日法。③月相纪日法。每月第一天叫朔,每月初三叫朏,月中叫望(小月十五日,大月十六日),望后这一天叫既望,每月最后一天叫晦。④干支月相兼用法。干支置前,月相列后。如《登泰山记》:“戊申晦,五鼓,与子颍坐日观亭。”
纪时法: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:①天色纪时法。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,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它们的名称是: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②地支纪时法。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。
五更: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,用鼓打更报时,所以叫作五更、五鼓,或称五夜。
(四)古代地理
中国: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,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。
中华: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,故称“中华”,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。
九州: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,州名分别为:冀、兖、青、徐、扬、荆、豫、梁、雍。后成为中国的别称。
赤县:古人把中国称作“赤县神州”。
中原:又称中土、中州。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,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。
海内: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,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。
六合:上下和四方,泛指天下。
八荒: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,犹称“天下”。
江河: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、黄河。
江东: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,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,可指南京一带,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,即今苏南、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。
江左:即江东。古人以东为左,以西为右。
江表:长江以南地区。
江南:长江以南的总称,所指区域因时而异。
山东:顾名思义,在山的东面。但需注意的是,“山东”之“山”,可指崤山、华山、太行山、泰山等不同的山,因此所指地域不尽相同。
关东: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,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。
关中:所指范围不一,古人多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。
朔漠:指北方的沙漠,也可单称“朔”,泛指北方。
百越:又作百粤、诸越。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,统称为百越。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。
五岳:五大名山的总称,即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中岳嵩山、北岳恒山、南岳衡山。
京畿:国都及其附近地区。
三辅: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,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。
郡:古代的行政区域。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,隋唐以后州郡互称,明清称府。
山水阴阳:古代以山南、水北为阳,以山北、水南为阴。
古称别称:如南京又称建康、金陵、江宁、白下;扬州又称广陵、维扬;杭州又称临安、武林,苏州又称姑苏;福州又称三山;成都又称锦官城。
(五)科举制度
察举: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。察举有考察、推举的意思,又叫荐举。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、贤良文学、茂才等。
征辟: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。征,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。辟,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官吏任用属吏,再向朝廷推荐。
童生试:也叫“童试”,明、清两代的地方科举考试,合格者取得生员(秀才)资格,方能进入府、州、县学学习,所以又叫入学考试。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,都称童生。
乡试:明、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举行的科举考试,因在秋八月举行,故又称秋闱。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考后发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举人,第一名叫解元。
会试:明、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,因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春闱。考试由礼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总裁,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,录取三百名为贡士,第一名叫会元。
殿试:科举时代最高级别的考试,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,以定甲第。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,并不亲自策问。录取分为三甲:一甲三名,赐“进士及第”的称号,第一名称状元(鼎元)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。二甲若干名,赐“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三甲若干名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
及第: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,应试未中的叫落第、下第。
连中三元: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,凡在乡、会、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,称为“连中三元”。据统计,我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。
八股文: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文体,也叫时文、制义、制艺、时艺、四书文、八比文。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,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组成。八股文的题目均出自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应试的内容也不许超出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范围,考生要模仿圣贤的口气,传达圣贤的思想,不得自由发挥。
同年: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。
庠: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。
序:周代学校的名称。
太学: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。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,或设国子学(监),或两者同时设立,名称不一,制度也有变化,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,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、国子生。
书院:我国古代的一种学校教育机构,由私人或官府所设,聚徒讲授、研究学问。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: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、湖南长沙岳麓书院、河南嵩山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睢阳书院(亦称应天书院)。
祭酒: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。
博士:古为官名,现为学位名称。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、通晓史事的官职,后成为学术上专通经艺、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。
教授:原指传授知识、讲课授业,后成为学官名。
(六)风俗礼仪
春节: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,乃一岁之首,又称元日、元旦、元正、新春、新正等。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有燃鞭炮、贴春联、挂年画、耍龙灯、舞狮子、拜年贺喜等。
元宵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。又称正月半、上元节、灯节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、包饺子、吃元宵、猜灯谜等。
寒食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在清明前一、二日。寒食节里严禁烟火,只能吃冷食。相传春秋时,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,大臣介之推曾割股啖之。重耳做国君后,大封功臣,介之推却和母亲一起隐居山中。重耳为逼他出山受赏,让人放火烧山,介之推与母亲均被烧死。重耳闻之甚愧,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,表示追念子推。
清明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。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,此时天气转暖,风和日丽,“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”,故名。与清明有关的习俗有扫墓、踏青、荡秋千、放风筝、插柳、戴花等。
端午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。又称端阳、重午、重五,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。端午节与纪念屈原有关。屈原忠而被黜,投水自尽,于是人们以吃粽子、赛龙舟来悼念他。与端午有关的习俗有喝雄黄酒、挂香袋、吃粽子、插花和菖蒲、斗百草、驱“五毒”等。
乞巧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又称少女节或七夕。相传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。过去农村习俗,七月初七晚上,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,在葡萄架下摆设香案,穿针引线,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。
中秋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。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、祭月、观潮、吃月饼等。
重阳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即农历九月初九。主要习俗有登高望远、赏菊赋诗、喝菊花酒、插茱萸等习俗。
腊日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、祭拜众神、庆祝丰收的节日。通常在每年腊月初八举行,有吃赤豆粥、祭拜祖先等习俗。
除夕: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。此夜全家团聚,吃“年夜饭”,通宵不眠,或喝酒聊天,或猜谜下棋,嬉戏游乐,谓之“守岁”。
伯(孟)仲叔季:兄弟之间长幼排行的次序。伯(孟)是老大,仲是老二,叔是老三,季是老四。
十二生肖:又称属相。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计算年龄的方法,以十二种动物对应十二地支,子为鼠,丑为牛,寅为虎,卯为兔,辰为龙,巳为蛇,午为马,未为羊,申为猴,酉为鸡,戌为狗,亥为猪。某人生在某年,就肖某物,如子年生的肖鼠,亥年生的肖猪。
孝悌:孝,对父母孝顺、服从;悌,对兄长敬重、顺从。
牺牲:古代祭祀用的牲畜,色纯为“牺”,体全为“牲”。
三牲:古代用于祭祀的牛、羊、猪,后来也称鸡、鱼、猪为三牲。
太牢、少牢: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,牛、羊、豕三牲全备称“太牢”。商代,“小牢”通常指羊牲。周代礼仪,祭祀宗庙用羊、豕,称“少牢”。
揖让: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,一为土揖,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之间;二为时揖,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之间;三为天揖,用于同姓宾客之间。另一说指禅让,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。
长揖:古代的一种相见礼,不分尊卑,拱手高举,自上而下。
拱:古代的一种相见礼,两手在胸前相合,表示敬意。
顿首:古代的拜礼,为“九拜”之一,俗称叩头。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,如官僚间的拜迎、拜送,民间的拜贺、拜望、拜别等。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。
稽首:古代的拜礼,为“九拜”中最隆重的一种,臣子拜见君王时常施此礼。
九拜:我国古代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。
坐:古代人席地而坐,坐时两膝着地,臀部贴于脚跟。
座次: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,十分严格。官高为尊居上位,官低为卑处下位。古人尚右,以右为尊,“左迁”即表示贬官。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,皇帝会见群臣,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。因此,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“南面”,称臣叫做“北面”。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北向南,其次是坐西面东,再次是坐南面北,最卑是坐东面西。
祖道: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。
虚左:古代座次以左为尊,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,称“虚左”。
膜拜:古代的拜礼。行礼时,两手放在额上,长时间下跪叩头。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,后泛指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。今人多用“顶礼膜拜”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。
折腰:即拜揖。鞠躬下拜,表示屈辱之意,后来引申为倾倒、崇拜。
秦晋之好:春秋时,秦、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,后称两姓联姻为“秦晋之好”。
举案齐眉: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举案于眉,表示夫妻相敬。
以文会友:古代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、才学,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意。在宴饮等聚会时,更是不可有酒无诗,流行尽觞赋诗之俗。
讳称:①天子、太后、公卿王侯之死称薨、崩、百岁、千秋、晏驾、山陵崩等。②父母之死称见背、孤露、弃养等。③佛道徒之死称涅槃、圆寂、坐化、羽化、仙游、仙逝等。“仙逝”现也用于称受人尊敬的人物之死。④一般人的死称亡故、长眠、长逝、过世、谢世、寿终、殒命、捐生、就木、溘逝、老、故、逝、终等。
(七)饮食器用
五谷:“五谷”古代有多种说法,最主要的有两种:一指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;另一指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前者有稻无麻,后者有麻无稻。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,而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,北方种稻有限,所以“五谷”中最初无稻。
五味:指酸、咸、甜(甘)、苦、辣(辛)五种味道。
(八)音乐文娱
五声: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个音级,也称“五音”。
宫调:音乐术语。古代称宫、商、角、变徵、徵、羽、变宫为七声,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,均可构成一种调式。凡以宫声为音阶起点的调式称“宫”,即宫调式,而以其他各声为音阶起点者则称“调”,如商调、角调等,统称为“宫调”。
文房四宝:旧时对笔、墨、纸、砚四种文具的总称,指安徽泾县的宣纸、安徽歙县的徽墨、广东端州的端砚、浙江吴兴的湖笔。
书法:中国传统艺术之一,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,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,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,表达出作者的性格、情感、意趣、素养、气质等精神因素。用笔、结构、章法为书法之大要。从商周甲骨文、两周金文、秦篆、汉隶,到魏晋、唐宋的楷、行、草,书体繁复,流派众多,涌现了王羲之、颜真卿、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,留下了《兰亭序》《自叙帖》等珍贵书法遗产。
六书: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,即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
永字八法:“永”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:点、横、竖、撇、捺、折、钩、提。
岁寒三友: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、竹、梅。松,是耐寒树木,经冬不凋,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。竹,也经冬不凋,自成美景,常被看作刚直、谦逊、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。梅,迎寒而开,美丽绝俗,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。
花中四君子: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、竹、兰、菊。兰花色淡香清,多生于幽僻的山谷,故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。
(九)文史典籍
四书: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的合称。
五经: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五部儒家经典的统称。
六经: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,即在“五经”外,另加《乐经》。
文选: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。南朝梁萧统(昭明太子)编选,世称《昭明文选》。
二十四史:从《史记》到《明史》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,被称为“正史”,清代乾隆年间编定。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历史,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。其中《史记》是通史,其余都是断代史。
史记: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原名《太史公书》,东汉以后始称《史记》,西汉司马迁撰。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共约三千年的历史,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,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。
资治通鉴:北宋司马光撰,宋神宗命名为《资治通鉴》,是一部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。
诗文集的命名方式:①以作者姓名命名。如《孟浩然集》、《李清照集》。②以官爵命名。如《王右丞集》(王维)、《杜工部集》(杜甫)。③以谥号命名。如《范文正公集》(范仲淹)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(欧阳修)。④以书斋命名。如《七录斋集》(张溥)、《饮冰室合集》(梁启超)。⑤以作者字、号命名。如《李太白全集》、《王子安集》(王勃)、《苏东坡全集》、《稼轩长短句》(辛弃疾)。⑥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。如《樊川文集》(杜牧)、《贾长沙集》(贾谊)、《梦溪笔谈》(沈括)。⑦以出生地命名。如《临川先生文集》(王安石)、《柳河东集》(柳宗元)。⑧以帝王年号命名。如《白氏长庆集》(白居易)、《嘉祐集》(苏洵)。
想了解更多内容,可联系
如有单招疑问,可准确填写后提交,客服会联系解答。
关注“河单订阅号”
掌握更多单招资讯
2025单招微信交流群
河单题多多
单招刷题小程序